自年11月《重庆市(主城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正式印发以来,我市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取得了积极成效,并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和创新模式。今年,我市将继续深化中心城区“无废城市”建设,并同步启动全市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的建设。为更好地在适宜地区推广应用相关经验模式,全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市无废办组织各试点区、市级有关部门对相关经验模式进行了总结凝练,形成了“无废城市”建设实践系列材料。一、基本情况 地膜覆盖栽培具有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防止害虫侵袭、促进农作物生长功能,是我国农业稳产高产的功臣之一。但大量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膜难以降解,对土壤造成污染和损害,形成大面积白色污染,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少农业农村白色污染,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秦蒸摄二、主要经验做法重庆市废弃农膜回收体系模式流程图 一是构建网络体系。发挥供销合作社扎根农村、贴近农民、服务农业和农资供应、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优势,整合资源、拓展功能、一网多用,加快推进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回收网点覆盖所有涉农镇街和85%的行政村(社区),形成了村、镇街回收转运,区级贮运三级回收体系。 二是建立财政资金保障机制。落实市级财政资金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扶持回收企业,农膜回收每吨补助元,肥料包装物回收每吨补助元,加工每吨补助元。 三是建立督查监管机制。按职责分工,市级抓总、抓督查,区负主责、具体抓落实。建立回收利用开收据、建台账、月报进度、季度通报、半年推进、年终验收总结考核机制,以会代训,先后召开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培训、调度会推进会4次。开发全市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综合管理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监管,推进回收利用数据可溯源。 四是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年底由市供销合作社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对各区废弃农膜回收利用情况开展专项审计验收评估,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针对性提升工作成效。 三方机构评估废弃农膜回收项目五是强化宣传引导。把握春耕等重要时间节点,在重庆新闻联播时段集中宣传报道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目标任务和相关资金政策支持。在重庆日报、华龙网、新华社、人民网等媒体宣传废弃农膜回收利用以来取得的成效。 三、取得的成效一是是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遏制。三年来,中心城区回收废弃农膜.14吨,完成三年目标任务的.58%,年农膜回收率达到91.85%。有效减少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 二是一网多用减少成本费用。整合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回收利用网络,减少贮运中心环节,大幅减少了农药包装物、废弃农膜等回收费用,如,九龙坡区农药包装物回收费用补贴降至1元/吨。 四、推广应用条件适用于农业较为发达,农村人口与面积比例相对较大的城市,通过高效利用现有回收体系,推进废弃农膜、肥料包装物和农药包装物的回收利用。在推广应用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废弃农膜回收是一项公益性强,从回收到资源化利用,链条长、监管难度大,必须建立财政资金激励机制,引导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加强有关部门协作配合,层层压实责任,增强农民和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环保意识,养成自觉捡拾的良好习惯。 二是坚持市场化运作,培育实施主体。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公开、公平、公正竞争确定实施主体,发挥财政资金作用最大化,优选熟悉农村、管理规范、内部制度健全、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作为实施主体。 三是整合资源、发挥行业优势。发挥热爱基层、扎根农村、服务农业行业优势,整合服务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经营网络,拓展服务范围,“一网多用”由供应保障服务网络,同时变为农膜、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回收网络,减少网络重复建设,节约回收成本费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供稿人: 重庆市供销合作社副主任张海清 重庆市供销合作社二级巡视员皮晋 重庆市供销合作社经济发展处二级调研员高仁伟 重庆市九龙坡区供销合作社主任王芳 重庆市九龙坡区供销合作社业务科科长陈伟 来源 重庆生态环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