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历史上共经历过八次大规模的移民行动,对重庆文化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内迁移民主要有三次。葛剑雄先生指出,新的地名出现是移民运动完成的标志。移民地名在重庆各地的空间分布,不但展示了它们所具有的指示性地标符号意义,更包含了无限丰富的移民历史信息和移民文化内涵。

明末清初,由于历经战乱,重庆人口流失严重,劳动力奇缺,土地大量荒芜,清政府据此实行移民垦荒。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十余个省的大量移民从川江水路进入川东,而重庆又是这些移民进入川东后定居、繁衍、创业的重要地域,也是再向全川扩散或“二次移民”的中转站。外来移民在重庆盖住房、建店铺、营造会馆,在移民浪潮中产生大量新的地名。

黄权生先生以原四川省编修的川东(今重庆)的区县地名为基础进行统计研究,重庆直辖市区域(城口未统计)共有移民地名个。其中一级移民地名共有个,二级移民地名个。在迁徙过程中,常常出现同宗同乡相伴迁徙的现象。而这些大族的姓氏或者第一迁入者的姓氏则往往成为迁入、地最后的名称。比如:垫江县的谢家坪的得名即是因为“湖广进四川,姓谢的在此为业”而得名。北碚区的马家沟则是因为“清初,马家迁此沟内定居,故名”。北碚区东阳乡袁家湾也有记载“袁家迁来此湾定居,故名”。

移民之后的社会经济变化,产生了又一批新地名。比如:江津区的熟田沟“早年耕耘过,明末清初因兵患,荒芜,后为湖广入川者发现,故名。”綦江罗家沟祠堂,“明末清初,湖广移民,陈姓据此而定居,后成集市”。

移民到重庆之后,兴建了大量的同乡会馆,部分地名也因会馆的设立发生了改变。比如:渝中区桂花园有记载“清末,此外有江西会馆,馆围有桂花树,因此得名”。清光绪时,重庆城已发展到八个会馆和一个公所,包括湖广会馆、江西会馆、福建会馆、陕西会馆、浙江会馆、江南会馆、广东会馆、山西会馆,云贵公所,会馆以移民原有省籍命名。

移民逐渐完成了一个由客籍向土著的转化过程。移民后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整合,促进了重庆城市商业的兴旺发展,从而初步构建出一个具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通等多种功能的区域中心城市形象。

抗战时期,国府西迁,党、政、军机关,以及工厂、商业、学校纷纷迁渝,数千万名沦陷区难民和人士迁徙到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这是中国历史上由东向西的大规模移民。重庆市区突破两山阻隔,到年,重庆城市的辖区面积由30年代初的93平方公单增加到平方公里。

受此影响,重庆出现了许多新地名或赋予旧地名以新的内涵。

内迁高校云集重庆,学府毗连,学子如云,在大后方著名的“文化四坝”中,沙坪坝、北碚夏坝、江津白沙坝成了战时最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这里,“坝”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自然地理实体名具有文化中心的内涵。

以“抗战建国”之意命名的抗建堂((年)记载了抗战时期话剧艺术的辉煌。那些名人故、旧居的老门牌、老地名,如老舍故居、郭沫若故居、梁实秋雅舍、徐悲鸿故居等,见证成千上万名教授、学者齐聚重庆,垒筑起中国战时文艺复兴式的高岗。

而那些抗战遗址,包括外事机构,军事建筑及设施、中国主要新闻机关,外事机构、文化团体等重要机构旧址,如国民政府遗址为代表的政府机构遗址、宋庆龄旧居、新华日报旧址、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重庆谈判旧址等,见证了重庆作为世界反法西斯远东战场中心的时代传奇,铭记了重庆这座“二战”历史名城的担待与牺牲。

抗战时期工业西迁,重庆地名中出现以人物“厂”作为通名的地名,如龙章造纸厂、康元制罐厂、益丰搪瓷、大中华橡胶厂等,都是各自行业的佼佼者。如内迁重庆的兵11家兵工厂,占中国兵工署的三分之二。长江、嘉陵江沿岸,依次散布着第50工厂(现望江厂)、第l0工厂(现江陵厂)、第21工厂(现长安厂)、第20工厂(现长江厂)、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现重钢)、第24工厂(现特殊钢厂),第25工厂(现嘉陵厂)等。

据统计,迁到重庆工厂家,占迁川工厂总数()的93.46%,占内迁工厂总数()的54%。因此,许多自然地理实体名变为人口聚落之地。如沙坪坝土湾因受嘉陵江水长期冲刷成湾而得名,渝鑫钢铁厂和豫丰、渝新纱厂相继迁此后,居民增多,公路两侧逐渐形成街道。交农村原名白果树、水井湾,因国民政府交通、农民银行总行迁此,形成居民区而得名。

民国街的国民政府遗址

这些地名显示了重庆成为抗战时期中国最为重要、最为集中、大后方惟一门类齐全的综合工业城市从一个内陆山城跃升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线建设,指的是自年开始,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地处西南的重庆,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据不完全统计,仅年到年,就有中央15个部的企事业单位从北京、上海、辽宁、广东等12个省市内迁到重庆,内迁职工人。

深色区域为“三线地区”

因此,在偏远山区和河谷地带产生许多以“厂”、“公司”作为通名的地名。如重钢四厂、四川汽车发动机厂、重型机械厂、华中机械厂、重庆仪表厂、汽车工业公司、北碚仪表公司:四川汽车制造厂、陵川机器厂等。

位于綦江山洞里的厂

内迁移民主要是优秀的熟练技工、科技人才和管理人员,在工厂周围形成居民聚落之地。如红渝新村,因年上海标准件厂迁此建厂,名重庆红渝标准件厂,以后陆续修建住宅而得名。此外,还增添许多科研机构名,如重庆煤炭设计研究院、59所、62所、花石仪表材料研究所等。

在对“三线建设”移民地名的考察中,可以见到工业迁移极大地增强了重庆工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配套能力,使重庆跻身全国六大工业城市。

重庆地名故事:洪崖洞重庆地名故事:历史文化的印记重庆地名故事:名副其实的“山”“水”之城成都地名故事:永陵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hongqingshizx.com/cqfz/1604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