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江铭宇刘书炜)

进入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年12月起,重庆移通学院艺术传媒学院深入探索课程思政,将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思政育人之路。

“融起来”,打破“孤岛效应”

“我们一直思考着怎么把艺术专业课与思政育人相结合,将艺术创作、艺术理论融入思政,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了解更多中国的传统文化、人文知识,灵活传递更多思政元素。”艺术传媒学院副院长李轶天表示。移通学院艺术传媒学院长期致力于进行教学课程改革,结合国家推出的思政育人思想,立足于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打破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立德树人贯彻到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

目前,艺术传媒学院将《数字媒体广告与创新》、《商业插画》、《综合作品创作课程设计》、《动画广告制作》等课程作为首批课程思政的实验课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数字媒体广告与创新》、《商业插画》每门课程选择8个课时,将课程思政引入课堂教学,课程将结合“红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等方向完成系列作品,并于每年国庆节前后以艺术作品展览的形式展出,同时将作品形成纪念画册。动画专业的《综合作品创作课程设计》、《动画广告制作》等课程针对性地将课程最终大作业作为专业与思政结合的实验课程,相关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可在动画制作的前期、中期与后期分别通过主题升华、表现形式植入或反转点题等方式将课程思政的精神融会贯通在内。

通过课堂学习和作业实践,摆脱传统的“生搬硬套”和灌输教育,促使学生主动地去了解、去学习,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等正能量精神和文化传承深入学生心灵,起到真正的育人作用。艺术传媒学院李如冰老师对此深有感触:“在上学期的商业插画设计课程,我将思政内容融入了课堂教学,在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照本宣科’与‘强加’并不能达到目的,‘发现——了解——融入’,对于思政的学习,感受性的引导绝对优于概念的灌输。先通过一些身边的案例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趣事、义事,再让他们了解到这些事发生的逻辑与原因,最后让学生知晓设计其实应该服务于生活,服务于人民;作为设计师更应该有社会责任感,要善待他人,感恩社会。”

“实起来”,展现思政教学成果

艺术传媒专业的独特性决定了在思政教育中会呈现出不同的实现形式。艺术传媒学院充分利用艺术专业特有的“直观性”和“临场感”,提出“直观性+临场感+精神洗礼”的育人路径,充分调动学生感官认知,实现从感化到内化的思政教育过程。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中,结合智育与德育要求,挖掘艺术专业中所包含的民族智慧和艺术基因,将传统文化与艺术专业中理论课、实践课有机地结合,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环节中寻求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使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

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中,老师以爱国爱党为题,要求学生创作相关主题海报、平面设计等。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搜集信息,整合资源,无形中加强自身爱国意识,深入领会党的精神。而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从主旋律影视作品的鉴赏出发,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怀,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先进事迹,起到智育加德育的良好效果。数字媒体艺术课程每学年以班为单位,需提交作品集(每个学生不少于1张作品)作为课程思政的成果;动画专业课程针对性地将课程最终大作业作为专业与思政结合的实验课程,设计在国庆节、建军节等相关节点将作业投放到互联网上,以实现提供具体作品的目标。

“在课堂上,老师们会有意识地向大家宣传我们国家的价值理念和方针,在了解中国文化后,发现我们自己的文化居然还有这么多可以挖掘的地方,创作思路也更广了。”数字媒体艺术5班级学生吕明虎感受到了课堂上的变化,“我很喜欢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在课堂上由老师带动着我们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能接触到很多以前没有注意、不知道的东西。”同班的学生江鹏也有相同的感慨:“在学院的课程思政改革后,我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有着显著的提升,同时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对于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在以往的课程中,我们虽然也能取得一定专业上的进步以及成绩,但以往的教学模式使得我们对专业老师产生了依赖性,现如今的学习中我们拥有了独立思考和自主创作的积极性,同时也更加愿意积极的去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hongqingshizx.com/cqfz/1495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