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过程中,不断改进文风、转变作风,创新表达和呈现方式,锤炼对时代命题主动思考的能力,深化对“如何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的认识,对如何提升主题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进行了有益探索。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主流媒体有责任讲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年“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以来,经济日报派出多路精兵强将,播发数百件优秀报道,生动呈现各地实践探索成效,思考总结可资借鉴的经验启示,有力展现中国经济光明前景。在此过程中,经济日报报道团队不断改进文风、转变作风,深化对“如何讲好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故事”的认识,在策采编发全环节进行了有益探索。宏观视野下寻找小切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宏大命题,如何利用有限的新闻报道篇幅将其呈现在读者面前?“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报道过程中,经济日报记者注重通过宏观视野精心寻找小切口。一方面,讲述生动故事,提升报道可读性和可信度;另一方面,通过地标式的、层次递进的小切口进行逻辑梳理,勾勒整体脉络,鲜活可信地呈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观面貌。小切口有故事,用细节丰富报道血肉。近年来,各地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成效显著,《制造业向新的“苏式”密钥》一文对此进行了报道。面对这篇“硬”新闻,记者在作出专业解释之前,先细致讲述了“一朵棉花”的故事,由此引出该企业乃至江苏全省数智赋能和技术创新的发展思路,有效降低了经济报道的理解门槛,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清淤治水是个长期枯燥的过程,为了更好报道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治水成效,记者精心描述了对水质敏感的茈碧花从消失到重现这一细节,《失踪的茈碧花回来了》一文极有说服力地完成了洱源治水报道,取得良好传播效果。该文在经济日报客户端和微博发布后,获新浪、腾讯、百度、今日头条等多家网站转发,阅读量超过万。小切口细梳理,用逻辑还原整体真实。西北干旱地区能否走出缺水困境,不仅关乎当地发展,对其他地方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地处渭北“旱腰带”,陕西省富平县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要做好富平治水的报道,仅仅描写几个今日水丰草美的场景显然不够,但详细地描述整个治水历程又显繁琐枯燥。记者在构思《陕西富平做活“水文章”》一文时,巧妙地找到了“一碗水的幸福”“一条河的变身”“一座城的兴旺”三个小切口,在层层递进中以精练的文字还原了富平治水的奋斗史,报道了当地因治水而兴的高质量发展历程。伟大时代中聚焦小人物传统山水画中,点景人物虽然细小,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新闻报道亦是如此,人物故事作为细节的一种,往往最能吸引读者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hongqingshizx.com/cqlt/158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