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新闻传播事业的守望与记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之际让我们一同走近这项光荣事业背后的拓荒者教育者传承者他们的奉献是国家飞跃的动力他们的故事是我们最好的献礼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中国电视新闻教育奠基人——叶凤英老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叶凤英老师篇本集导演:曹晚红(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研究分会共同推出了系列专题片《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人物志》出品人:高晓虹总导演:何苏六、秦瑜明)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叶凤英老师?

“我是广院的第一届学生,又是广院的老师”

△电视新闻专业学科带头人——叶凤英老师从中学开始,叶凤英老师就特别想成为一名记者。年,她在报志愿时,还是想学新闻,于是就在第一志愿里填上了北京广播学院。△难忘在广院读书的日子广院“知行合一”的培养模式对叶凤英老师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请了无数的专家名人到广院来讲课,另外我们还有很好的社会实践课”,叶凤英老师这样评价在广院读书的经历:“这种积累,可以这么说,厚积薄发,对我今后的工作,包括当老师以后写书,都是非常受益的。”△我国电视行业刚刚起步,急需大量人才大三时,由于国家电视行业的发展急需一批人才,叶凤英老师就读的新闻系开始分专业,于是她就这样走入了电视专业。时任电视系主任矫广礼老师这样回忆道:“她是学习里面应该是比较好的一个,上海人,英语又特别好。”时任中央电视台总编室新闻部主任的夏志斌同志对矫广礼老师说:“老矫,那个叶凤英毕业时候分到我们这来”,矫老师答应他没问题。但是由于政审问题,叶凤英老师毕业后没能进入中央电视台,最后被分配到了包头电视台工作。△广院扩编,需要大量优秀教师后来,在一次电视新闻的研讨会上,叶凤英老师遇到了时任中央台的新闻部主任的老同学朱继峰,获悉广院扩编,正在招聘能写、能编、能讲的教师。于是她给恩师矫广礼老师写了封信,表达了想回广院工作的意愿。两个月后,矫老师回信,邀请她回校教授编辑课。“我是广院的第一届学生,我又是广院的老师,所以我会感谢广院,我会感谢在人生意义上的每一个善待我的人。”

“我的电视新闻跟时间的成长脚步是一致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时候,我跟叶老师合作来撰写《电视采访学》这本教材,出版之后就成为全国高校有关电视新闻专业的教科书,同时也成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书,多年以来这本书一直还在再版,再版了很多次,所以我们这本书可以说在质量上还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赵淑萍电视学院教授△叶凤英老师两度赴德,学习电视新闻最新知识20世纪80年代,叶凤英老师两度赴德进修,这段学习经历让叶凤英老师对电视新闻有了全新的认识。当时国内还停留在新闻片的概念,不是电视的概念,“到德国去了以后,原来电视是这样的,跟新闻纪录片不一样“,“记者必须走上屏幕,记者在电视屏幕上搞采访做报道。”△将国外的最新理念带回广院她把国外关于电视新闻的最新理念带回广院,接受了这些教育的广院学子走进电视台以后,给中国电视新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节目都已经做到了脱离新闻片的概念,而是用电视的规律做电视节目。△著作颇丰不跟实践脱节、永远和第一线的人揉在一起是电视系老师的优势,这些实例给叶凤英老师提供了写书的基础,于是她的书也是永远跟着电视节目往前走而走。

“这个严对他们是有好处的,养成他们严谨的作风”

她不是那种特别刻板的,一定要我们做这个做那个,她可以给我们很大的自由空间。——顾洁电视学院教授△桃李满天下年叶凤英开始担任硕士生导师,她的学生开始活跃在业界和学界。△讲课时的叶凤英老师课堂上,她无疑是一位严师。叶老师对迟到格外反感,“我曾经最严的时候,五分钟以后,我就把门关上,你们谁也别来听课了。”这样的严,学生尽管可能会害怕,但是在叶老师看来,这种严厉对学生是有好处的,可以帮助养成他们严谨的作风。△叶老师认为,严厉有助于养成严谨的作风而在课堂外,她又对学生保持着极大的包容。顾洁老师至今都对叶老师在他答辩时给予的鼓励记忆犹新:“我当时选了一个,从电视新闻的角度来说非常不靠谱的题,一个特别社会学的(选)题,后来在答辩的时候好多老师说,你这个(选)题有点偏了,但叶老师从头到尾都觉得,既然学生有这个兴趣,应该支持他往前走。“只要学生对选题的态度是投入的、努力的,叶老师认为就值得鼓励学生去尝试。△中国电视新闻教育奠基人——叶凤英老师一生坚守育桃李三尺讲台著华章春蚕织出满堂秀筚路蓝缕踏征程●●●中国传媒大学官方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chongqingshizx.com/cqlt/10666.html
------分隔线----------------------------